首页

sm论坛视频

时间:2025-05-25 10:51:33 作者:海外华文媒体“晋南粮仓”探寻“农业芯片”密码 浏览量:86175

  中新网运城5月23日电 (杨佩佩 李庭耀)23日,“侨媒连五洲·黄河寻麦香——共话运城乡村振兴”海外华文媒体进运城活动启动。来自美国、加拿大、法国、南非等国家和地区的海外华文媒体代表走进“晋南粮仓”山西运城,探寻“农业芯片”密码。

来自美国、加拿大、法国、南非等国家和地区的海外华文媒体代表走进“晋南粮仓”山西运城,探寻“农业芯片”密码。 武俊杰 摄

  走进山西农业大学棉花研究所优质旱作小麦育种试验基地,放眼望去,金黄的麦浪层层铺开,饱满的麦穗随风起伏,引得海外华文媒体代表纷纷举起手机、相机拍照记录。在这片60余亩的麦田里,种植了近200个品种的小麦。

  香港新闻社总编辑刘林表示,在这里深刻感受到了运城在现代农业、智慧农业的积极探索与推动,这种高效的实践,为黄淮麦区的农业建设,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运城经验”“运城样本”。

  山西十年九旱,水资源短缺,平均年降水量在400毫米至650毫米,是典型的半干旱地区。小麦是该省主要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稳定在800余万亩,其中旱地小麦占到近一半。旱地小麦受自然降水影响,年际间产量差异较大,其丰歉直接影响着全省粮食总产的提升。

  正因如此,抗旱小麦品种的培育和推广就显得极为重要。近年来,山西农业大学棉花研究所优质旱作小麦育种团队取得了丰硕成果,共育成20个抗旱小麦品种,其中国审品种8个、省审品种12个。

山西农业大学棉花研究所优质旱作小麦育种课题组副研究员毕红园(图右一)介绍着不同品种的小麦。 武俊杰 摄

  当日,穿梭在麦田间,山西农业大学棉花研究所优质旱作小麦育种课题组副研究员毕红园介绍着不同品种的小麦。“这是‘晋麦47号’,于20世纪90年代选育出来的旱地小麦品种,在山西乃至黄淮麦区都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是中国旱地小麦的典型代表。”

  该品种的育成,推动黄淮麦区实现1949年以来旱地小麦品种的第五次大面积更换,其作为国家黄淮麦区旱薄组区域试验对照品种20多年,目前仍然是山西、陕西旱地小麦区域试验的对照品种,为中国粮食安全作出重大贡献。

  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小麦品质有了更高的要求,优质旱作小麦育种团队的育种目标也进行相应调整,在“晋麦47号”的基础上,以抗旱优质强筋为主要目标,先后成功选育出以“运旱20410”“运旱618”为代表的国审抗旱优质小麦品种。

  毕红园说,这些品种实现了中国黄淮麦区旱地强筋小麦“零”的突破,显著提升旱地小麦的产量和品质,累计示范推广面积5000多万亩。

“侨媒连五洲·黄河寻麦香——共话运城乡村振兴”海外华文媒体进运城活动启动。  武俊杰 摄

  近年来,随着气候条件的变化,旱地面积逐年减少以及适应机械化的需求等现实条件,该团队的育种目标再一次进行微调,在以抗旱为核心的基础上,提高品种的抗逆性和适应性,先后选育出以“运旱1512”“运旱1392”“运旱1818”等为代表的国审小麦新品种,这些品种都具备抗旱抗倒、高产稳产、节水广适等特性。

  “‘运旱1818’从2006年开始杂交配组,用了18年的时间,经过反复鉴定和筛选,才培育出这个抗旱节水、高产广适的旱地小麦新品种。”毕红园说,该品种在适应气候变化的形势下降低了株高,但丝毫不影响它的抗旱性。这是旱地小麦育种工作取得的又一项突破。

  种子是“农业芯片”,是农业现代化的基础。毕红园表示,今后在常规抗旱小麦育种的基础上,加强生物育种,开创新方法,结合加代技术、生理及分子方法开展育种工作,缩短育种进程,提高育种效率。为提高旱地小麦生产效益,粮食增产,农民增收贡献力量。(完)

展开全文
相关文章
大湄公河次区域可持续农业与粮食安全项目研学班南宁开班

习近平总书记直言:“我了解人民群众最关心的就是教育、就业、收入、社保、医疗、养老、居住、环境等方面的事情,大家有许多收获,也有不少操心事、烦心事。”

习近平会见白俄罗斯总统卢卡申科

天眼查研究院认为,新质生产力是以智能技术和绿色技术为代表的新一轮技术革命引致的生产力跃迁。不断壮大的科技实力,与超大规模市场、完备产业体系等一道,共同构成我国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础和优势。在新质生产力的催生下,预计将有更多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出现,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新动能,引领产业投资新方向。

柬埔寨学者探讨“中国新时代深化改革的世界机遇”

北京11月4日电 (记者 徐文欣)“第十六届新东方家庭教育论坛”3日在北京举行,论坛主题为“同心同行 让爱成长”。来自各地的教育工作者、专家学者及家长代表等逾千人参加论坛。

媒体:“52000现金花束”竟成洗钱手法 相关部门不妨“以案说法”

无锡是绽放璀璨光芒的“太湖明珠”。作为无锡经济发展重要的战略板块、城市的“东大门”,锡山曾经创造了“华夏第一县”的辉煌,发轫出“四千四万”改革精神,当地不仅拥有雄厚的产业基础,更有“好山好水好风光”的自然美景。

让“护企优商”有力度有温度

讲座结束后,中外嘉宾共同观看了南音、提线木偶戏、南少林武术等特色非遗表演,并现场体验簪花围和安溪铁观音茶艺,亲身感受泉州多姿多彩的传统文化。

相关资讯
热门资讯
链接文字